導航
校園新聞
首頁> 校園新聞> 正文

【銘記西遷紀念日】電控學院、咸陽校區(qū)社區(qū)、離退處聯(lián)合開展“探尋‘三創(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主題黨日活動

2019年04月30日 11:40 文/電控學院 王亮 咸陽校區(qū)管委會 圖/離退處 點擊:[]

編者按:只有銘記過去,才能看清未來。校黨委經研究正式確定3月30日為我?!拔鬟w紀念日”,宣傳部現(xiàn)開設專欄,反映當前全校各級黨組織、廣大師生學習和傳承“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的實干舉措,繼續(xù)弘揚西遷精神,為學校事業(yè)發(fā)展不斷匯聚改革創(chuàng)新新動能。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我?!叭齽?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提升黨員團員愛校、榮校、服務師生的責任意識,4月26日至27日,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聯(lián)合咸陽校區(qū)社區(qū)居委會、離退處組織學生第三黨支部黨員和團員前往咸陽校區(qū)拜望10余位西遷老教師,通過對西遷老教師的深入采訪,聆聽他們與科大相伴60年砥礪前行的動人故事,探尋科大人的“西遷精神”。

回憶往昔,曲折前行

各位老教師結合自身經歷,為同學們講述了學校西遷的歷史與歷程。

楊輔臣老師當時負責電工工作,他說,“在西遷過程中,個人財產都是通過木箱子和草繩包扎進行搬運,搬遷工作持續(xù)整整八年。當時,朱康院長原本可以坐軟臥來陜西,后堅持同其他教職工一樣坐硬臥,體現(xiàn)了老干部不畏艱苦的吃苦精神。西遷后,許多同志不適應咸陽的環(huán)境水土不服,但師生之間互幫互助,十分團結?!?/p>

李果老師是輕工學院一名退休教師。他回憶起西遷時說:“實驗器材在火車運輸途中損壞,學校的教學用具不足,剛搬遷到咸陽時基礎條件很差,宿舍、教學樓等基礎設施都需要老師們親自動手建造,學校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但老師們一心跟黨走的決心十分堅定,不管面前的路有多么艱險,都義無反顧的走下去?!?/p>

葛鳳蘭、張樹夫妻二人原為北京人,同為退休西遷教師。夫妻二人為了響應國家援助大西北的號召,緊隨學校搬遷至咸陽,“所有的設備儀器都由火車運輸,當時可謂一窮二白,到咸陽之后什么都要靠自己解決。設備沒有來之前,大家都去大生產隊參加義務勞動,日復一日在工廠里忙碌,葛老師的腿就是在勞動時不慎摔傷?!?/p>

周德國老師是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也是幸存者。“沒有爐子做飯,煤也緊缺,學校像是一片田野,但學生和教師沒有怨言一起努力,堅定不移地投入到學校建設中?!?/p>

為響應國家號召,1970年,我校300余名教職員工毅然舉家西遷,在西部安心辦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在長達八年的搬遷過程中,學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老一輩科大人在逆境中完成西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無悔地奉獻給了科大的艱苦歲月,他們代表著一代代陜科大人忠誠于黨、服務人民、獻身黨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初心”。

放眼未來,任重道遠

西遷是一種國家記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高校師生傳承好“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西遷精神,為西部發(fā)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此次咸陽之行正是為讓黨、團員們跟著老教師們的故事,探尋屬于科大記憶的“西遷”精神、屬于科大人的“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老教師們的講述讓“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更加鮮活,黨、團員們深受感染,無不為學校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科大人的堅守所震撼,更為科大人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期間,張啟恭老師還向同學們提出了殷切希望,一是要時刻保持刻苦精神,并把這種精神融進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二是要提高精神境界,做到高瞻遠矚,把自己放在國家的主人和未來接班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三是要保持艱苦奮斗,主動參加實踐鍛煉,不斷升華自己的價值觀,通過實踐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做到思想樸實、技能扎實、基礎厚實。

經過此次黨日活動,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從西遷精神中汲取前進的動力,不忘初心跟黨走,建功立業(yè)新時代,不畏浮云遮望眼,砥礪前行再出發(fā)。

下一步,學院將在全體學生黨支部、團支部中開展系列探尋“三創(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的活動,將“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主題教育活動不斷推向深入,使廣大電控學子時刻以“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實現(xiàn)‘科大夢’必定有我”的責任意識,切實增強“科大‘追趕超越’進程中有我助力”的擔當精神。

(核稿:安玲 劉運 編輯:劉倩)